扎克伯格曾经是个奇人,大学时期一手创立Facebook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拍了电影。Facebook陷隐私门风波后,他的「奇」中又带了诸多八卦的色彩,比如行为表现像AI、与马斯克和库克隔空「阴阳怪气」、在各大国政治敏感边界反复横跳……这一切都让他从奇人变成了舆论中心的人物。
按普通人的思维想,扎克伯格应该像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人物一样,度过胆大又充满冒险的一生,但实际上,关注Facebook到Meta的这些年,我们时常在扎克伯格身上看到一种矛盾。
借着扎克伯格展示Meta新XR头显Project Cambria细节的机会,我们想聊聊从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Meta身上看到的激进与保守。
VR/AR+脑机接口+肌电手环=进击的Meta
这些年,Meta在VR/AR发力频频,很多重大的变动都是对VR/AR的布局,CEO马克·扎克伯格更是把VR/AR业务看做是与Facebook社交网站同样的、让他实现梦想的一步。
2014年,成立两年的Oculus就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前期经历了Rift连续跳票,Touch控制器也是延期一年才进入市场。时值VR市场风生水起,时局动荡下Oculus这个新鲜人要与财力、研发能力都更雄厚的Vive系列、三星Gear VR、谷歌DayDream等设备同台竞技,那几年Facebook和Oculus都不好过。有报道显示,最早一批进入市场的Oculus产品市场份额仅占11%。
虽然不甚顺利,但Facebook也没有放弃Oculus这条业务。2018年底,Facebook对其VR/AR业务进行重组,随后不到半年就发布了Rift S。终于,在踏入VR/AR业务五年后,Facebook迎来了春天。
数据显示,Meta Quest 2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VR产品,以78%的市场份额高居全球VR产品榜首,截止2022年五月,单Steam平台设备占比将近50%,且在不断增长中。Oculus创始人Palmer Luck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人担心Oculus会被逐渐Meta化,但事实上,Meta正在变成Oculus——这也是源于选择入局VR/AR。
手里捧着所有Meta在VR/AR领域的成就,我们当然可以说出,扎克伯格收购Oculus这步棋走对了、且相当成功。但在当年,外部舆论对如此天价收购一个不成熟且前景未知的创新科技企业表达了许多不看好。
研究机构Canalys于2017年发表的报告显示,Facebook 2016年仅售出不到40万台Oculus Rift设备,表现不及HTC Vive和索尼PSVR。不少商业媒体也指出,从收购的投资回报来看,收购Oculus远不及收购Instagram和WhatApp,后者被190亿收购3年,用户从4.5亿增长至13亿,对于依靠广告收入的Meta来说,Rift 40万台销量的收入的确是九牛一毛。
190亿和20亿、13亿对40万,任谁看,都认为扎克伯格此举有些过于激进。但扎克伯格本人则表示:“我们不能去做太疯狂的事情,但是也不可能预见所有事情的发展。”以暗示对入局VR/AR的决心,也为自己立下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Flag。
类似这样的Flag还有很多,在VR/AR交互方式方面,2017年F8上Meta就暗示过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去年又表示放弃脑机接口转而研究肌电手环作为新型交互方式。
此外,去年扎克伯格频繁接受采访时提到过想要(并可能正在研发)Meta自研系统的相关信息。表面上看,这可能是扎克伯格对苹果、谷歌的嘴炮,实际上则显示出扎克伯格独有的做派(包括公司更名),如果我对规则不满,我就重新创造规则,激进之意尽显。
不得不说,这种激进的态度对Meta而言也是受益良多。不仅稳稳坐住元宇宙的风口,前几年饱受诟病的单一收入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它将更加风生水起。
要说扎克伯格为何是舆论风暴的中心,Meta在他的领导下走到今天,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激进。
保守
通过对过去的复盘,我们发现,在激进策略下,Meta有着保守的灵魂。
前文提到,2016年(也就是收购Oculus两年后),Rift销量表现平平,原因是陷入VR崛起初期的「大乱斗」。随后的2017年,Meta就推出了Oculus Go。这款产品定价199美元,相比于Rift的599美元,价格大幅缩水。这种降价策略也在Rift身上得到体现,其共经历两次降价,从599美元降至399美元。
有商业分析师表示,更低的价格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会帮Meta控制更多的VR市场。按照扎克伯格的说法,这是迄今为止最容易接近消费者的头显,它填补了Gear VR和Oculus Rift之间的鸿沟,能够吸引更大规模的消费者。这也充分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扎克伯格并不是只关心他的「诗和远方」,不会真的让20亿美金打水漂,眼前的利益和消费者他也同样关心。
这种商业思维在Meta的各条业务线中都可窥一二。
两年前,Facebook推出「Shops」功能,直指电商领域,对标企业自然是如日中天、排名美国广告市场第三的亚马逊。以Facebook的用户体量和扎克伯格的做派,我们自然会猜想又有什么创新之举。事实上,其采用的策略非常保守和基础,与淘宝类似,免费开店、构建AI信息流、商家为信息流广告付费,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开店-支付-广告-沟通的电商流程。
就在前几天,Meta又开了一家线下元宇宙体验店「Meta Store」。据目前的了解,Meta Store不仅装修像一个暖调的Apple Store,连模式都非常类似,用户可以在线下实机体验(也就是大部分电子产品线下零售店的模式)。虽说Meta官方对其的解释是再好的广告都比不过用户亲身体验「元宇宙」,但作为一家零售店,最终的目的还是那返璞归真的「创造新的获客渠道」。
除以上这些之外,在构建生态、维护开发者社区上,Meta用的套路也似曾相识。想想那些赞助选秀节目的酸奶、牛奶,想想某音时不时冒出来的新游戏、新小说软件,再想想某多多的百亿补贴,其中奥秘也是「砸钱」二字。它可以被某些符合条件(指有钱)的企业轻易复刻,足以见得这一套多么好用且不易出错。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这曾是Facebook的信条,有网友十分贴切的翻译为「横冲直撞」,表达了扎克伯格在创立Facebook那种意气风发的心态。看看如今的Meta和扎克伯格,这句话的确是要打上一个问号,它还能是Facebook的信条吗?
显然已经不是,在Meta屡次遭受巨大社会问题带来的困扰时,扎克伯格也意识到,当一个创业公司成长为商业巨鳄后需要肩负的责任,于是他说,公司在VR、加密货币等新技术上要三思而后行。从我们文章简单的梳理来看,扎克伯格也已经从当年打破规则的小疯子变成了一位对商业运作游刃有余的成熟CEO。
但我们仍然把这句话亮了出来,因为它是我们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即便是Meta,即便是征服哈佛的天才少年扎克伯格,创业时依然有数次险些「中道崩殂」的时候,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不可尝试?我们也希望,除了对于套路的模仿之外,能有更多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真正为之自豪的东西。
评论